新华社济南7月2日电 题:麦秆画里话丰盈<\/p>\n\n  新华社记者王志<\/p>\n\n  眼下,我国第二大小麦主产区山东省的夏收已

  新华社济南7月2日电 题:麦秆画里话丰盈<\/p>\n\n

  新华社记者王志<\/p>\n\n

  眼下,我国第二大小麦主产区山东省的夏收已

  新华社济南7月2日电 题:麦秆画里话丰盈<\/p>\n\n

  新华社记者王志<\/p>\n\n

  眼下,我国第二大小麦主产区山东省的夏收已完毕,在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三十里铺镇孙庄村的“草艺斋”工作室,孙玉荣等七八个乡民忙着选择用于制造麦秆画的麦秆。<\/p>\n\n

  “麦收刚过的麦秆长、亮、薄、软,十分适合做大幅的麦秆画。我家6亩多麦子,本年均匀亩产到达1200斤,比上一年每亩多收将近200斤,一亩增收了300多元。我用自家地里种的麦秆做成的《三牛图》,还能再卖两千多元,真是双丰盈。”60岁的孙玉荣笑得合不拢嘴。<\/p>

\n<\/td><\/tr><\/tbody><\/table>\n\n

  记者看到,这幅悉数用农业废弃物麦秆做成的《三牛图》,耕牛浑身金黄,牛角昂扬,牛蹄有力,与丰盈的麦浪天衣无缝,绘声绘色。<\/p>\n\n

  高唐是种粮大县,受上一年秋汛影响,全县冬小麦大面积晚播,苗情全体偏弱。高唐县农业村庄局高档农艺师杜立芝说,当地展开科技壮苗举动,对农人进行小麦追肥、打压等促弱转壮要害技术指导。本年全县收成小麦78.4万亩,均匀亩产1058.5斤,比上年亩均增产25.5斤,小麦总产量到达41.5万吨,完成夏粮大丰盈。<\/p>\n\n

  “在普通人眼里没什么用途的麦秆,通过咱们这些农人‘画师’之手,被制造成一幅幅体裁各异的麦秆画,成了能生钱的‘金麦穗’。”高唐县非物质文明遗产麦秆画传承人李志海说。<\/p>\n\n

  祖辈几代人传承下来的麦秆画制造工艺,曩昔李志海一直把它作为自娱自乐的手工留存。从2018年起,高唐县文联与三十里铺镇政府扶持他成为村庄文明带头人,推进麦秆画产业化,逐步在当地打造起农人足不出户的“指尖经济”。<\/p>\n\n

  三十里铺镇在孙庄村为李志海组织了两间工作室,免费向乡民们教授麦秆画制造工艺。<\/p>\n\n

  “麦秆画融入国画、版画还有烙画、剪纸等多种艺术形式,想要制造一幅完好的著作,需求通过选材、剪段、浸泡、剖开、压相等12道工序。”李志海说。<\/p>\n\n

  选择麦秆是最要害的第一道工序。每年麦收时节,孙庄村的农人“画师”们都会在麦地里细心选择上成的麦秆,储藏一年的创造用量。<\/p>\n\n

  记者看到,选中的麦秆被一根根剖开,然后用刮刀将麦秆上的瓤重复刮除,使其润滑、厚薄适中。刮开后的麦秆还坚持原先的卷曲度,再用熨斗完全熨烫平坦,用于张贴运用。<\/p>\n\n

  “学个手工,不收膏火,还给工钱。”60岁的乡民曲广芹从上一年起跟从李志海学习麦秆画,现在已能依据图样自己创造牡丹、雄鹰等著作。“农闲时在这里剪秸秆、贴个画,一天能挣50多元,心境甭提多好啦。”<\/p>\n\n

  花鸟虫鱼、人物景色,皆是麦秆画的创造主题。“现在,小幅麦秆画的价格一般在百元左右,中幅的在千元左右,最贵的大幅著作价格在3000元至6000元。凭借网络直播展现制造工艺和著作,本年孙庄村的麦秆画订单现已排到了年末。”李志海说。<\/p>